东西问·中外对话丨国际伙伴到访中国空间站,未来可期!
1年 ago admin 东西问·中外对话丨国际伙伴到访中国空间站,未来可期!已关闭评论
2月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在北京开幕。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三十年,就在这一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太空之家”遨游苍穹。建设完成的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有助于开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全新的太空求索之路。
中国空间站建成有何世界意义?如何成为全人类的“太空之家”?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英国国家空间学院院长、英国国家航天中心主任阿努·欧嘉(Anu Ojha)展开对话。
杨宇光认为,中国空间站是一张“国家名片”,更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未来国外宇航员有很大概率乘坐神舟飞船到访中国空间站,航天应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领域。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航天专家杨宇光:中国空间站是一张“国家名片”,更是重要国际合作平台来源:中国新闻网
阿努·欧嘉说,世界各地的航天工作者都认为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壮举,中国空间站作为国际科学平台具有巨大潜力,相信科学将帮助建立一个更好地理解全人类的桥梁。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自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中国通过11次航天发射如期建成空间站。如何看待这一成绩?国外宇航员和科学家是怎么看待中国空间站建成的?
阿努·欧嘉:五年前,我在北京通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介绍,了解到中国空间站的发展计划,时间表一直持续到2022年。现在中国如期完成了所有计划。
据我了解,世界各地的航天工作者都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壮举,包括欧洲宇航员、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在内,大家都在关注中国取得的技术成果以及中国是如何进步的。
资料图: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与等候在此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汪江波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汲取了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经验教训,你认为其建成有何意义?
杨宇光: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总重60多吨,比400多吨的国际空间站小很多,但其性能和功能达到了人类第四代空间站的标准。无论是供电能力,还是通信能力等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些方面优于国际空间站。比如,中国空间站采用了三结砷化镓电池等先进技术,供电能力不输于国际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整体上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规模适度,又具有很先进的性能和功能,它不但对中国载人航天具有重要意义,对引领中国高科技领域发展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中新社记者:中国空间站可以在太空探索国际合作方面扮演何种角色,有哪些潜在的合作伙伴?
阿努·欧嘉:中国空间站作为国际科学平台具有巨大潜力。2016年,中国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签署协议,共同努力为至今尚未参与轨道研究的国家创造机会。国际空间站由16个国家联合参与,自2001年以来已经与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这表明国际平台确实可以产生科学影响。
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发展新兴太空经济的国家或优先发展航天事业的国家能够参与进来。他们拥有许多有潜力的人才,如今拥有机会与经验丰富的中国和其他国际研究人员合作,学习如何在太空环境中开展实验,其间会产生新的科学发现,与国际社会分享。
资料图:中国空间站模型。李志华 摄
中新社记者:未来国外宇航员进驻中国空间站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中外航天员可以开展哪些合作?他们共同在轨工作生活有何意义?
杨宇光:参与中国空间站科研活动的国外宇航员应对科学实验项目非常熟悉,能够在轨进行正确操作,处置非正常情况,甚至他们本人就是实验设计者或实验设备制造的参与者,这是最重要的条件。另外,中外航天员都要参加超重耐力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必需的训练项目。
目前空间站的操作设备都是中文标注,因此有可能要求国外宇航员学习中文,这也是国际惯例。未来我们期待能够尽早看到国外宇航员造访中国空间站。
中新社记者: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国际空间站飞过中国上空时,在社交媒体上用中国古文感叹宇宙之美,引起热议。国外宇航员现在学习中文的兴趣如何?
阿努·欧嘉:我和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讨论过她和宇航员马蒂亚斯·毛雷尔参加的中国组织的海上救生训练,培训效果很好,他们都会说流利的中文。
我认为如果宇航员有机会参与中国空间站的国际飞行任务,他们将非常感兴趣,而语言学习在语言培训支持下是可能实现的。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外国宇航员学习中文的兴趣如何?英国航天专家回应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阿努·欧嘉博士此前和航天员王亚平有过面对面交流,你如何看待中外航天员的工作能力?
阿努·欧嘉:我第一次见到王亚平是在她执行完第一次飞行任务之后。那次任务中,她为6000多万中国学生进行了太空授课,这体现了航天员作为参与科学的载体对下一代的影响力。如今,她完成了第二次太空飞行,持续时间长达6个月,成为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中国女性。当她完成太空行走回到舱内时,我注意到舱内航天员热情地上前迎接。
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完成太空行走的俄罗斯、美国、欧洲和日本宇航员身上。在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中,他们的反应超越了所有文化差异。不同国家之间会存在政治差异,但实践表明,不同立场的国家可以走到一起。我相信科学可以成为太空外交的强大工具,帮助建立一个更好地理解全人类的桥梁。
中新社记者:未来中国空间站还可以扩展成其他构型,您认为除了实验载荷搭载,是否存在开展中外舱段合作的可能性?国外舱段来访中国空间站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杨宇光:我认为这是更高层级的国际合作。目前联合实验已经在进行中。未来国外航天员乘坐神舟飞船到访中国空间站也有很大概率。国外航天器比如货运飞船、载人飞船到访则是第三层级的合作。舱段级合作作为最高层级的合作,需建立在第三层级合作的技术基础之上。
国外航天器到访中国空间站,最核心的是两个航天器的交会对接系统能够兼容,并装有相应的测量设备,实际过程比较复杂,需要一定周期。未来空间站舱段由国外制造,从技术角度来说是可行的。
资料图:2022年11月6日,广东珠海,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中国空间站”模型(1:1)内部的宇航员睡眠区。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中新社记者:太空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长期以来中国被限制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一些国家还在国际上渲染“中国太空威胁论”,对此你怎么看?
阿努·欧嘉:我们正处于一个深刻变革的世纪。不同国家通过不同视角看待其他国家的表现,但我相信各国可以找到共同点。为全人类的利益进行科学合作是非常强大的团结因素,这并不容易,但我相信并非不可能。
中国空间站开放进行国际合作,有助于替代商业市场解决太空实验容量问题。10年后,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小型的自由飞行商业空间站,但现在人类已经拥有了更大的中国空间站,上面有更大规模的实验室和实验室机架,未来十年都会为全球科学界提供巨大的机会。
中新社记者:中国空间站带来的航天国际合作机遇,对各航天国家有何意义?对人类探测更远深空有何启示?
杨宇光:国际合作是成为航天强国必不可少的要素,中国空间站不但是国家太空实验室、一张“国家名片”,更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它为其他航天国家提供了更多与中国合作的机会,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也为更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航天国家创造了更多参与航天、参与世界空间技术活动的机会。
空间技术的终极作用应是造福全人类,而不是仅仅一小部分国家。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过去没有航天能力的国家参与其中,对全人类的平衡发展非常重要。
很多中外航天朋友都讲过一句话,在太空中看一片大陆是没有国界的。航天应当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领域。